王振宏:能量理论
一、能量
能量是一种极其微小但能量强大的资源,而该资源的摄入和损耗与生理和精神活动有关。
在人身体的某一部位存在着一种可以支配能量的中央系统,该中央系统可以自由的控制着资源的输入和输出,用来保持总体资源的动态平衡。个体为了适应环境,维持有机体和外部环境的平衡必须通过多种方式摄取能量以补充损耗掉的能量,使总体能量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
能量的主要来源有两方面,生理能量和精神能量。两方面的能量最终都会通过有机体的作用转化为资源,是一种物质。
二、能量与生理
能量是建立在生理的基础之上,没有生命体的存在也就没有能量的存在。个体从一出生就会携带一定的总能量,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之中,个体为了保持有机体的平衡,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环境,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去摄取能量使总能量保持在一定范围以内。
能量和机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老年之前,个体在总体上会保持能量的总体平衡,但进入老年之后,随着身体机能的进一步老化,摄入的能量要少于损耗的能量,这种不平衡会对机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据有关实验观察,在人死去的那一瞬间,人体的重量会轻微的减少。其实这种重量的减少可以归结于能量的瞬间消失,因为能量的存在是建立在生命体的基础之上。
生理能量的摄取是通过满足个体生理需要的物质。比如说食物,水等使个体得以维持生命运作的物质。对于能量的消耗来说,其实,人在每时每刻都在消耗能量,消耗能量资源的多少取决于生理活动、身体活动的强度以及有机体的生命状态。高强度的生理和身体活动会消耗相对过多的能量,当个体处在虚弱的生命状态时也会消耗大量的能量资源。生理活动包括心的跳动、血液的循环、呼吸以及消化等维持个体存在的生命运动;身体活动是指主体对客体施加的动作,即个体的各种肢体运动,比如说,跑步,打球、游泳和各种体力劳动等。对于生命状态来说,当个体健康,充满活力的时候,各种肢体动作消耗的能量相对较少,而当个体受到外在的客观刺激,比如说疾病的入侵,消极的情绪影响等都会大量消耗能量资源。
三、能量与精神
生理能量是个体存在的基础,精神能量是在生理能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与人的精神活动和社会需要相联系。精神活动包括各种智力活动和对个体精神产生影响的活动。
智力活动总体上来说都是在消耗能量,但当智力活动给个体带来快感的时候,其实是对能量的一种补充。比如说经过复杂的思考,最终把一道数学难题解答出来,个体非常开心和自信。在思考的活动过程中是在消耗能量,而解答出难题所带来的喜悦则是一种能量的补充。
精神活动可以分为积极的精神活动和消极的精神活动。积极的精神活动会摄入大量的能量资源而消极的精神活动则会损耗大量的能量资源。积极的精神活动与个体的兴趣、当时的情绪和需要等相关,比如说欣赏一部美丽的电影,听一首动听的歌曲、看一些名著等一些对个体精神有益的活动,但同时还要考虑个体当时的需要和情绪状态。消极的精神活动对个体来说是一种厌恶的,逃避的以及对个体产生不适感的刺激活动。比如说亲人的死亡、朋友的背叛、人生的挫折等所产生的对个体精神产生消极影响的活动。
四、生理能量与精神能量的关系
作为能量来源的两个主要方面,生理能量是基础,占总能量的一小部分,精神能量则是占主导和支配作用。
生理能量和精神能量可以相互作用和补充以使有机体得以生存。当生理能量来源减少时,可以通过精神能量的转化和替代而使总体能量达到平衡,主要体现在意志力、信念等方面。比如说地震被困时在没有食物和水的情况下,个体依然可以坚强的生存,凭借的就是坚强的意志力和坚决活下去的信念,其实就是精神能量对生理能量的一种补充。当个体精神能量减少时,也可以通过生理能量得以补充。比如说当个体处在一个低落的情绪状态时,可以通过吃一些自己喜爱的食物来缓解情绪。
能量必须保持在一个动态平衡之内,个体才能保持机体和环境的平衡。能量过多会导致精神兴奋、躁狂症以及各种精神疾病等。能量过低会使个体处在一个抑郁,焦虑、低落的状态。
五、能量与情绪
情绪是主体对客体是否能满足自己某一方面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积极情绪会使个体摄入大量的能量资源,而消极的情绪会导致个体损耗大量的能量资源。
综上所述:能量的存在是以生命有机体的存在为前提,其来源有两个方面:生理能量和精神能量,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个体的生活为了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必须通过多种方式摄入能量以补充损耗的能量,而使总体能量资源保持在一个动态范围之内。个体感觉到疲乏、劳累、烦躁、焦虑、抑郁等都是能量损耗的一种表现;个体身体健康并且感觉开心、充满活力等都是能量资源平衡的一种表现。
分类:
下一页 杀手级超强文案写作公式
推荐阅读:
您的评论能让「谭课网」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