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会计师|初级会计实务: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内容和账务处理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含义
持有至到期投资
(核算科目:持有至到期投资)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关键点)金融资产。(国债、企业债券、金融债券等)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取得
1、持有至到期投资设置的会计科目
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面值)(借方余额)
--利息调整(借方或贷方余额)
--应计利息(一次还本付息)(借方余额)
应收利息(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债券)
投资收益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余额=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摊余成本=账面余额-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2、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取得
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确认时,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入账金额。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面值)
应收利息(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
贷: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倒挤或借)
(三)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期间的核算
企业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进行后续计量。
1、实际利率(题目直接给出)
(1)如果债券是按面值发行,实际利率等于票面利率;
(2)如果债券是按溢价发行,实际利率小于票面利率;
(3)如果债券是按折价发行,实际利率大于票面利率;
2、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账面价值),是指经过下面调整后的结果:(多选)
(1)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2)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3)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利息调整的摊销额)。
【某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利息调整摊销额-实际收到本金-减值准备
利息调整摊销额=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面值×票面利率。
【简便计算方法】某期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面值×票面利率。
(四)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减值
1、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2、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损失的计量
(1)持有至到期投资发生减值时,应当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考试已知),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
计提减值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2)对持有至到期投资确认减值损失后,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价值已恢复,应在原确认的减值损失范围内按已恢复的金额予以转回(考试已知),计入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
恢复减值: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五)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处置
处置持有至到期投资时,应将所取得价款与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处置价款)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面值)
--利息调整(或借)
--应计利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
应收利息(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应收而未收的利息)
投资收益(或借)
【例题·单选题】2011年1月1日,甲公司以1100万元购入乙公司当日发行的面值为1000万元的5年期债券,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该债券票面年利率为10%,每年付息一次,实际年利率为7.53%。2011年12月31日,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2011年12月31日甲公司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为( )万元。
A.82.83
B.50
C.82.53
D.20
【答案】A
【解析】2011年12月31日
借:应收利息 100
(面值×票面利率=1000×10%)
贷:投资收益 82.83
(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1100×7.53%)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7.17
针对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期间的核算,老师为大家整理了三个考试注意问题并给予了解答:
【考试注意问题1】如何计算某一年度的投资收益?
【解答】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考试注意问题2】如何计算该投资债券累计实现的投资收益?
【解答】简便计算=累计其他货币资金借方合计-其他货币资金贷方合计=59×5+1250-1000=545(元)。
【考试注意问题3】如何计算某期末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摊余成本)
【解答】初始成本+利息调整摊销额
【简便计算方法】某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面值×票面利率。
针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减值问题,老师为大家提示了两点:
【提示1】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需要期末计提减值。
【提示2】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不考虑计提减值。
【相关链接】针对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也不考虑计提减值。
分类:
推荐阅读:
您的评论能让「谭课网」做得更好↓